《中公版·2020山東省軍隊轉業干部安置考試輔導用書:一本通》嚴格依據山東省軍轉干部安置考綱與真題編寫,內文分為客觀題(非團職)和主觀題(團職/非團職)兩部分。其中客觀題部分設置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思想、中國共產黨的建設與黨內重要法規、時事政治、法律、公文基礎知識與公文處理、計算機應用基礎知識、軍隊和地方應知應會的知識、經濟、科技與人文知識十篇內容。主觀題部分分為論述題、公文寫作題和材料寫作題三篇。
《中公版·2020山東省軍隊轉業干部安置考試輔導用書:一本通》嚴格依據山東省軍轉干部安置考綱與真題編寫,內容編排符合考情。同時,本書在重要考點處進行標注,幫助考生明確重點、把握考點。本書緊跟時事熱點,在時事政治部分設置十九屆四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內容及其他重要時政文件速遞,并對山東省情進行了更新。同時,本書還在每一篇結尾處設置實戰演練模塊,幫助考生即學即練,查漏補缺。
第一部分
客觀題
第一篇 馬克思主義哲學
一、哲學與世界觀、方法論
(1)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
(2)哲學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首先,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和世界之間關系的根本觀點、根本看法。方法論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
其次,世界觀決定方法論,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一致的。
(3)哲學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哲學與具體科學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特殊的關系。
二、哲學的基本問題
(1)恩格斯說:“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即精神和物質的關系問題,這個問題包括兩個方面:
第一方面是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把一切哲學區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第二方面是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即思維能否認識世界或能否徹底認識世界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把一切哲學區分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
(2)馬克思主義哲學從實踐出發解決哲學基本問題。
思維與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而且是一個實踐問題。恩格斯說:“對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學上的怪論的最令人信服的駁斥是實踐,即實驗和工業”,通過引入實踐概念,駁斥否定了不可知論。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
(1)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是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一、唯物主義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
(2)實踐性、革命性(階級性)、科學性、人民性和發展性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特征。毛澤東同志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有兩個最顯著特點,一個是它的階級性,再一個是它的實踐性。
第一節 辯證的唯物論
一、物質觀
(一)物質與運動
物質是指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獨立存在,可以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
運動作為物質的存在形式、固有屬性或根本屬性,是指宇宙間所發生的一切變化和過程,簡要地說運動就是變化。
物質和運動密不可分,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物質的運動。堅持物質和運動相統一的觀點,要反對否認物質是運動的形而上學的觀點和反對否認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的唯心主義的觀點。
(二)運動與靜止
靜止是指相對某一參照系,事物沒有發生特定的變化或事物的根本性質不變。
運動與靜止密不可分,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任何事物都是運動和靜止的統一。
堅持運動和靜止相統一的觀點,反對只承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的相對主義詭辯論觀點,也反對把靜止絕對化的形而上學的觀點。
(三)物質運動與時間、空間
時間、空間是運動著的物質存在的形式,時間是指物質運動的持續性,是一維的、不可逆的,空間是指運動物質的廣延性,是三維的。
物質運動與時間空間是不可分的。
物質運動在時間空間中存在,時間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
二、實踐觀
(一)實踐的含義
實踐是人改造物質世界的活動,是人的存在方式。
(二)實踐的主體、客體
實踐的主體是從事實踐和認識活動的人。
實踐的客體是主體活動的對象。
主體和客體的最基本關系是實踐關系,主要是改造和被改造的關系;在實踐關系的基礎上,建立起主體和客體的認識關系,即反映和被反映關系,以及價值關系和審美關系。
(三)實踐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實踐的基本特征: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社會歷史性。
實踐的基本形式:物質生產實踐、處理和變革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的實踐、科學實驗以及精神生產實踐。
三、意識觀
(1)意識的產生:意識是自然界長期進化的產物,是社會歷史的產物。
(2)意識的本質: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主觀反映,意識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動。
(3)意識的作用:意識能動性或主觀能動性是指意識具有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功能,其表現有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與計劃性、高度創造性、對生理活動的控制性、對客觀世界的反作用性。
四、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1)物質是客觀存在,意識是主觀存在;物質是根源,意識是派生;物質不能代替意識,意識不能代替物質。
(2)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于物質;通過實踐,物質可以變成意識,意識可以變成物質;意識和物質具有同一性。
五、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
世界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世界是統一的;世界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世界統一性是多樣性的統一。
第二節 唯物辯證法
一、世界的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
聯系是指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是紛繁復雜、千差萬別的,但同時又是普遍聯系的。普遍聯系是事物固有的客觀本性,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1)聯系具有客觀性、多樣性、普遍性、條件性。
(2)發展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性。發展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性根源于“物質的本性”(恩格斯語)。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3)規律是事物內部的本質聯系和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唯物辯證法的三大基本規律
(一)質量互變規律
1.質、量、度及其相互關系
任何事物都具有質和量這兩種規定性,都是質和量的統一體。
質是一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的內在規定性,是與事物直接同一的。
量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數量、規模、大小、程度等方面的外在規定性。量和事物是不可分離的,但量與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
度是質與量的統一,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質的量的范圍、幅度和限度。事物的度都有其關節點。所謂關節點指的是事物度的上限和下限的兩個極限。任何事物的度,都有兩個關節點,要把握事物的度,必須找到它的關節點。
2.量變、質變和質量互變規律
量變和質變,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兩種基本狀態。量變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數量上的增減變化。質變是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量變和質變是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相互轉化的,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基礎,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同時,量變和質變是互相滲透的:①量變中滲透質變,在總的量變過程中包含著部分質變;②質變中滲透量變,質變過程中包含著新質在量上的擴張。
(二)否定之否定規律
1.肯定和否定及其辯證關系
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在新事物取代舊事物的過程中,辯證的否定是決定性的環節。
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兩個方面。肯定方面,是保持事物自身存在和性質穩定的方面。否定方面,則是事物否定自身存在,促使自我否定和質變的方面。辯證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發展和聯系的環節。第一,辯證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辯證的否定是事物發展的環節。否定是事物發展的決定性環節。
2.否定之否定
事物運動的總體過程,是一個從肯定到否定,從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辯證的進程。
否定之否定是普遍存在的事物周期性發展過程。否定之否定的整個進程,是一個無限前進和發展的過程,而不是一個“循環往復”“原地踏步”的過程。
3.事物發展的前進性和曲折性
辯證法所揭示的事物發展的否定之否定規律表明,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而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三)對立統一規律
1.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唯物辯證法是以聯系和發展的觀點為基本特征,由一系列規律和范疇構成的科學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對立統一規律是核心和實質。這是因為:①對立統一規律提示了唯物辯證法的根本內容。②對立統一規律闡明了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事物發展的動力在于矛盾,其中,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③對立統一規律貫穿于唯物辯證法的其他規律之中。
對立統一規律是理解和掌握唯物辯證法的鑰匙,是堅持唯物辯證法的關鍵。
2.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辯證關系的原理
矛盾是指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的對立和統一的關系。矛盾就是對立統一。辯證矛盾不同于邏輯矛盾,邏輯矛盾是指人們思維過程中由于違反形式邏輯規則所造成的自相矛盾;辯證矛盾則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對立統一關系。
同一性和斗爭性是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是矛盾雙方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聯系、相互吸引的性質和趨勢。它包含二層意思:①矛盾雙方相互依存,即矛盾雙方互為存在的條件,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②矛盾雙方相互貫通,即矛盾雙方相互滲透以及相互轉化的趨勢。這種包含著向自己對立面轉化的相互貫通性,最深刻地體現了對立面之間的內在的統一性。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分離、相互排斥的性質和趨勢。矛盾斗爭性具有豐富的內容和多樣的形式。不同的矛盾具有不同的斗爭形式,同一矛盾在不同發展階段上的斗爭形式也不同。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①同一性不能脫離斗爭性而存在,沒有斗爭性就沒有同一性。因為矛盾的同一是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的,是包含差別和對立的同一。同一性要受斗爭性的制約,矛盾雙方的共存要靠斗爭來維持,矛盾雙方的轉化要靠斗爭來實現。②斗爭性也不能脫離同一性而存在,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爭性要受同一性的制約,同一性規定和制約著斗爭的形式、規模和范圍。
3.矛盾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
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內因。內因即內部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礎,是一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的內在本質,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它規定著事物發展的方向,所以它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指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它能夠加速或延緩甚至暫時改變事物發展的進程,但它必須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它是事物發展的第二位的原因。內因和外因辯證關系的原理對于我們分析問題和指導實踐活動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是我國實行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對外開放方針的重要哲學基礎。
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矛盾著的對立面既同一又斗爭推動著事物的發展,矛盾的相對的同一性和絕對的斗爭性相結合,構成了事物發展的動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799號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新出發京批字第直080145號